对于现代人而言,每天走10000步实在不是一件轻松事。“健走”的创造者、美国《户外健身》杂志总编指出,步行健身其实并不需要走很长的路,有4种简便的步行方法,既能消耗大量热量,又能节省时间:
1.斜坡运动:走斜坡(例如楼梯和车库斜坡路)消耗的热量要比你在平地上行走多出50%左右。
2.加快速度:如果步行的速度保持在每小时7.5千米,就会消耗掉与跑步相同的热量。快速步行30~60秒,然后中速行走5分钟,这样快慢交替行走既可以防止过度疲劳,又可以加速新陈代谢的过程。
3.“钟摆”手臂:弯曲肘部呈90度角,以肩部为轴,像钟摆一样悬垂手臂。手臂摆幅不要过大,否则手臂伸得太远便无法快速摆动,也就无法消耗更多的热量。
4.借助手杖:你可以双手持手杖,像滑雪那样走路。当然,这样做可能会引来旁人诧异的目光,但却可以比一般步行多消耗20%%~45%%的热量。Jss999.Com
相关阅读
男女健身需不需要区别对待
很多人认为健身计划对于男女不同性别来说,是需要区别对待的。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点,而且这个观点还会被一些人云亦云的人歪解很久。
为什么说男女不需要区别对待?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只是想当然的认为女性各项体能素质都不如男性。他们不知道差异是建立在共性的基础上的,骨骼和骨骼肌结构基本上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训练这方面,男女并没有什么理由分开来看。唯一不同的是,女性相对于男性来说肌肉量普遍少一些。但是我们训练时所用的重量都不是绝对重量,而是相对重量。
然后一个比较多的考虑是,女性不区别对待的话会不会练成健美小姐那样的身材,这也是大众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但是这个担心完全是不必要的,第一个原因是女性体内睾酮浓度是男性的十分之一,很多人说女生练肌肉难度是男生的十倍就是从这里得出的。且不说十倍这个数字是否科学,但是大概参考这个指标大家就能知道女性练肌肉是多么困难了。对于爱好者来说,即使你想练出大块头,可能性也为0。
第二个原因,退一万步说如果你真的能够练出大块头。但是肌肉不是一两天就能长出来的,是一点一点慢慢长的。等你长到满意的程度之后再去调整计划也不是不可以。很多人都选择性忽略了这个问题,他们看到别人练出的块头太大,第一反应就是我不想练成这样,而忽略了这个东西是可以靠主观去调整的。
男女区别对待的这种观点是阻碍健身行业发展的一大重要原因,对于我们健身爱好者来说,应该极力的去改变群众对于这方面的误解。
你究竟需不需要一天两次健身?
最近不断有健友问我:一天二练(双分化训练,一天两次训练)怎么样?怎么安排?效果如何?
其实一天二练很常见,我们就这个话题讲讲吧!
其他有关训练计划、增肌减脂、补剂真假,请在健身领域平台中获取!
一天二练的效果?
不少健身爱好者把书本知识读死了,认为“大肌群要48小时、小肌群要24小时”.....
实际上,随着你训练时间的积累,你的经验和恢复能力都会得到提升。
而且,单次训练的时间有限,有限时间内能达到的强度也并非无限。
这个时候,双分化——就能带来一个更美好的突破。
注意,在饮食和休息满足的情况下,一天二练的效果要远远比一练好。
在索队给一健友做的双分化计划后,仅仅使用了三个月双分化训练(没有安排有氧)。
高代谢带走了他3%的皮脂,同时卧推从80KG极限增加到120KG轻松做组!
是不是变化很大?
更多的健美运动员也在采取双分化训练,或者在比赛之前采用双分化训练。
阿诺德在自传中也说过,双分化训练是“高级训练法”。
是不是看起来很美妙?
不,没有那么美妙!
双分化的问题?
双分化训练,本质上是通过提高对肌肉的刺激来加强超量恢复的效果。
但是,你不要忘了,超量恢复的本质是“恢复”,刺激只是前提!
我们再复习一下超量恢复的示意图:
当我们进入一天二练的阶段是,我们会接受到更多的“疲劳”
理论上我们可以达到更高的超量恢复,但是我们必须给身体更多的恢复时间和营养。
听起来很玄?
简单解释是这样的:
一天二练其实和普通训练一样,只是为了加量,
当普通训练逐渐趋向于平稳时,二练可以带来更大的刺激。
但是因为刺激更多了,你恢复所需要的营养和休息也就增加了。
罗里吧嗦这么多,怎么安排?
索队在有生之年,曾经和韩国的朋友一起进行过二练。
食量之大简直可以吃下一头牛!
平日里也变得极其嗜睡,甚至和训练过度有所类同。
所以,我们给你建议是:
1、压缩训练时间,提高训练效率,二练不是目的,二练是手段!
很多人因为一天二练,所以把单次训练的效率降低(反正练两次嘛),拖拖拉拉,练是练了两次还不如一次有成果。
这就是典型的低效率训练!
所以,二练是你健身生涯可能出现的阶段,因为你需要它而不是你追求它!
2、二练可以穿插在训练计划中,而不建议用二练替普通的训练方案。
对于普通健友,我们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有限的时间还要花费在健身上,已经不容易了。
那么二练也不适合作为全部的训练而存在——更适合穿插在基础训练中。
例如:你可以把二头、三头分化出来,和胸、背搭配成双分化模式。
上午练胸,晚上练三头;上午练背,晚上练二头。
既节省时间,又提高对小肌群的刺激,但又不至于训练过度。
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3、二练主要有两种安排模式:
a、一次大肌群、一次小肌群
最常见的训练模式,也就是2、中介绍的方法。
b、一次肌力训练,一次功能性训练。
尽管肌力训练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一种“功能性训练”,但是就很多健友“偏科”的现象来说,它已经偏离了功能性训练。
功能性训练不同于传统的肌力训练,它倾向于对身体能力的增强(例如平衡半球、敏捷梯等)。
其训练方法很多,模式丰富,有助于提高心肺能力、运动表现、体能状况。
过多的肌力训练也不利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更不能帮助我们增肌时控制脂肪。
比如,我们之前说的“核心训练”,就是典型的功能性训练。
接下来,我们也会推出更多有关功能性训练的内容,尽请期待!
其他一些注意点
如果你想尝试双分化训练法,我建议你满足以下几点:
1、每天八小时以上睡眠;
2、每斤体重一克以上的蛋白质摄入,并且大部分都必须通过基础饮食而不是补剂获得;3、蛋白质两倍以上的碳水化合物补充,不包括水果、饮料中的碳水;4、高效率的健身计划,大小肌群恰当搭配,充分的动作刺激;5、你是单身狗。
运动训练:为什么爆发型运动员不需要长时间的有氧训练
为什么爆发型运动员不需要长时间的有氧训练!
以无氧体能为主的运动员,需不需要先练习大量的有氧训练,把有氧能力先提升,然后才能发展无氧体能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复杂,不过一言以蔽之,根据现有的知识,“有氧体能训练不是无氧体能训练的基础”(这里的有氧专指又慢又长的低强度耐力训练)。
首先,先从能量系统谈起,无氧体能使用的是磷酸原或乳酸系统为主的能量系统,而非使用有氧系统,所以,超短距离的冲刺如10秒折返跑(磷酸原系统),或是中短距离的冲刺如90秒单车(乳酸系统),才是无氧体能的主战场,花了很多时间在又慢又长的有氧训练,一方面会制造疲劳,另一方面可能会忽略真正重要的高强度无氧能力,所以“无氧能力不需要有氧能力为基础”。
其次,从肌纤维的角度来看,无氧运动所启动的是高爆发力的快缩肌纤维,而又慢又长的有氧训练启动的是慢缩肌纤维
研究显示长期接受有氧训练的运动员,其最大肌力、爆发力均呈现减退的现象,原因在于长期刺激慢速有氧肌纤维的结果,让肌肉适应了慢速的收缩方式,无法刺激快缩肌纤维,但是除了超长距离的项目以外,在绝大多数的运动项目里都大量依赖快缩肌纤维来提高速度、发挥爆发力,因此,“又慢又长的肌力训练对于要跑要跳的项目来说是有害的”(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肌力训练对于耐力项目有增进的效果)。
有人会提出一个疑问,就是人体在高强度运动后的恢复,大量依赖了有氧能力,也就是说,运动时虽然是无氧,可以必须要有好的有氧能力才能快快恢复,再战下一场。
这个观念虽然是正确,但是如果把这观念推论到爆发力型的运动员都需要有氧训练,那就未必了。
首先,我们只需要“不错的”有氧能力就能够有很好的恢复力,不需要“高水准”的有氧能力才能恢复得好,虽然这分面的资料较少,不过目前所知,一个人的最大摄氧量有45ml/kg/min(资料为男性)以上即可,更高的最大摄氧量未必带来更好的恢复力(粗略分类:最大摄氧量一般人约40,非耐力型运动员多为50以上,耐力选手可能高达70以上)。
所以我们不需要高水准的有氧能力才能有好的恢复力。其次,研究也发现“高强度间歇训练和高剂量肌力训练等也都可以有效提高恢复力”,不必用到长距离耐力训练。
有人说,那距离比赛还很久很久的适应期(周期训练大致可分为适应期、功能性肌肉生长期、最大肌力期和专项转换期),总可以跑一下长跑了吧?
答案是“不推荐”。适应期是一个很自由的周期阶段,只要增进运动能力,什么运动都好,不过,既然是这样,多方向、多肌群、多样性的肌力训练效果其实更好。
再有人问,那如果我的项目里面需要耐力,例如拳击、摔跤、足球等,总可以跑长跑了吧?
关于这一点,连体育界都是近年来才改观,以前的确有很多这类项目的教练依赖长距离跑步来练体能,不过,现在的观点是,在肌力及体能训练的范畴里,尽量使用高强度的训练,耐力可以用“设计过的专项训练”来维持,这样一来可以确保选手有经历到高强度训练(高强度训练最容易不小心被忽略),肌力爆发力都可以维持,二来如果耐力训练跟专项相似度很高,效果会更好。(不过这有一个例外,就是如果专项肌群已经快要过度训练,就有必要选择其他动作来练耐力)。
为什么要这么小心避免使用长距离有氧训练?
因为长距离有氧训练并不如外表看来的那么温和,那是一个具有相当危险性的项目,试想,今天您不小心折了一下身体的某个小关节,不小心拉了一下身体的某条韧带,也许您小小痛一下,也许您根本忽略了,但是身体其实受了小小的一点点伤;好,现在请把受伤的动作“重复一百万次”,请问您觉得这些伤还能忽略吗?
国际上高水准的耐力运动员,都已经体认到一件事,就是你不会越跑越强壮,你必须够强壮才能跑那么久,否则这个运动会玩不下去,所以,耐力运动员纷纷拿起杠铃做一些肌力训练,为的是至少长结实一些,好接受超长距离的挑战。
现在我们如果把非耐力型的爆发力运动员,拿来练一大堆长距离,能量系统不对,肌纤维不对,运动节奏不对,还有高危险性,结果,会是对的吗?
最后,有人主张,长距离耐力训练可以锻炼心智,增加意志力。我们的建议是,可以先试试看“高强度无氧间歇训练”,再来决定哪一种比较痛苦,对心智的考验比较大。
运动训练:为什么爆发型运动员不需要长时间的有氧训练!
为什么爆发型运动员不需要长时间的有氧训练!
以无氧体能为主的运动员,需不需要先练习大量的有氧训练,把有氧能力先提升,然后才能发展无氧体能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复杂,不过一言以蔽之,根据现有的知识,有氧体能训练不是无氧体能训练的基础(这里的有氧专指又慢又长的低强度耐力训练)。
首先,先从能量系统谈起,无氧体能使用的是磷酸原或乳酸系统为主的能量系统,而非使用有氧系统,所以,超短距离的冲刺如10秒折返跑(磷酸原系统),或是中短距离的冲刺如90秒单车(乳酸系统),才是无氧体能的主战场,花了很多时间在又慢又长的有氧训练,一方面会制造疲劳,另一方面可能会忽略真正重要的高强度无氧能力,所以无氧能力不需要有氧能力为基础。
其次,从肌纤维的角度来看,无氧运动所启动的是高爆发力的快缩肌纤维,而又慢又长的有氧训练启动的是慢缩肌纤维
研究显示长期接受有氧训练的运动员,其最大肌力、爆发力均呈现减退的现象,原因在于长期刺激慢速有氧肌纤维的结果,让肌肉适应了慢速的收缩方式,无法刺激快缩肌纤维,但是除了超长距离的项目以外,在绝大多数的运动项目里都大量依赖快缩肌纤维来提高速度、发挥爆发力,因此,又慢又长的肌力训练对于要跑要跳的项目来说是有害的(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肌力训练对于耐力项目有增进的效果)。
有人会提出一个疑问,就是人体在高强度运动后的恢复,大量依赖了有氧能力,也就是说,运动时虽然是无氧,可以必须要有好的有氧能力才能快快恢复,再战下一场。
这个观念虽然是正确,但是如果把这观念推论到爆发力型的运动员都需要有氧训练,那就未必了。
首先,我们只需要不错的有氧能力就能够有很好的恢复力,不需要高水准的有氧能力才能恢复得好,虽然这分面的资料较少,不过目前所知,一个人的最大摄氧量有45ml/kg/min(资料为男性)以上即可,更高的最大摄氧量未必带来更好的恢复力(粗略分类:最大摄氧量一般人约40,非耐力型运动员多为50以上,耐力选手可能高达70以上)。
所以我们不需要高水准的有氧能力才能有好的恢复力。其次,研究也发现高强度间歇训练和高剂量肌力训练等也都可以有效提高恢复力,不必用到长距离耐力训练。
有人说,那距离比赛还很久很久的适应期(周期训练大致可分为适应期、功能性肌肉生长期、最大肌力期和专项转换期),总可以跑一下长跑了吧?
答案是不推荐。适应期是一个很自由的周期阶段,只要增进运动能力,什么运动都好,不过,既然是这样,多方向、多肌群、多样性的肌力训练效果其实更好。
再有人问,那如果我的项目里面需要耐力,例如拳击、摔跤、足球等,总可以跑长跑了吧?
关于这一点,连体育界都是近年来才改观,以前的确有很多这类项目的教练依赖长距离跑步来练体能,不过,现在的观点是,在肌力及体能训练的范畴里,尽量使用高强度的训练,耐力可以用设计过的专项训练来维持,这样一来可以确保选手有经历到高强度训练(高强度训练最容易不小心被忽略),肌力爆发力都可以维持,二来如果耐力训练跟专项相似度很高,效果会更好。(不过这有一个例外,就是如果专项肌群已经快要过度训练,就有必要选择其他动作来练耐力)。
为什么要这么小心避免使用长距离有氧训练?
因为长距离有氧训练并不如外表看来的那么温和,那是一个具有相当危险性的项目,试想,今天您不小心折了一下身体的某个小关节,不小心拉了一下身体的某条韧带,也许您小小痛一下,也许您根本忽略了,但是身体其实受了小小的一点点伤;好,现在请把受伤的动作重复一百万次,请问您觉得这些伤还能忽略吗?
国际上高水准的耐力运动员,都已经体认到一件事,就是你不会越跑越强壮,你必须够强壮才能跑那么久,否则这个运动会玩不下去,所以,耐力运动员纷纷拿起杠铃做一些肌力训练,为的是至少长结实一些,好接受超长距离的挑战。
现在我们如果把非耐力型的爆发力运动员,拿来练一大堆长距离,能量系统不对,肌纤维不对,运动节奏不对,还有高危险性,结果,会是对的吗?
最后,有人主张,长距离耐力训练可以锻炼心智,增加意志力。我们的建议是,可以先试试看高强度无氧间歇训练,再来决定哪一种比较痛苦,对心智的考验比较大。
多走路就会健康吗?
步行是最简便易行的有氧运动,被誉为“心脏健康之路”。我国也在流行步数“比拼”,许多人每天以超过一万多少步而引以为豪,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并不科学。
“一天一万步”的运动始于日本,最初和我国一样,尤其是中老年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只是一个劲地甩开手臂往前赶。近年日本一些学者研究发现,步行运动不仅是数量,质量也很重要,二者平衡才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否则对健康并无益处,最佳的是“中等程度”的运动。
所谓“中等程度”的运动,即是隐约出汗并能顺畅说话程度地快走,相当于1分钟走100~120步。日本学者的研究表明,并非运动的时间越长就越健康,步数1天10000步以上中等程度的活动超过30分钟以上者,与1天8000步20分钟者相比,健康状况不会有任何改变。研究人员认为,超出必要的运动往往与慢性疲劳相连,越是高龄,其损坏了的细胞等待修复时间就越长,对健康也就越不利。
日常活动步数(量)和中等活动时间(质)与预防保健的关系如下:预防代谢综合征,每天10000步30分钟以上;预防体力不济、高血压、糖尿病、脂质异常,每天8000步20分钟以上;预防动脉硬化、骨质疏松症、肌肉减少症,每天7000~8000步15~20分钟;预防卧床不起,每天5000步7.5分钟以上;预防抑郁症,每天4000步5分钟以上。
上述步数为从起床到入眠1天的合计,分钟数指的是走路中需要快走的时间,如走8000步,只要其中20分钟是快走即可,其他如外出、户内外活动以及做家务等都可算在8000步之内,但并非快走。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在于适度,贵在持之以恒。▲
健身就从步行开始
步行时你的衣物最好要松软,有弹性,另外,在步行健身中体温会升高,身体也可能出汗,所以衣服最好分几层穿,以方便在适当的时候增加或减少。
更重要的是穿一双合适的步行鞋。步行鞋的基本要求是:鞋底有弹性,这样可减少每走一步关节所承受的冲击,另外鞋底也要比跑步鞋更容易弯曲,因为步行时脚后蹬更有力,脚的弯曲程度也更大,脚跟部需要稳定和牢固。步行时脚跟是肩负全身重量的主力,如果经常步行,健身鞋的弹性会丧失得很快,有时虽然鞋还没有坏,但是保护作用也不太好了,因此建议一年最好换一双步行鞋。
如果你要到泥路或石子路上步行健身的话,最好选择鞋底齿纹深和能保护脚踝的鞋子。
步行时应该抬头,上身挺直(也就是脊柱呈自然状态),肩膀向后向外伸展,收腹,放松髋部,步行时让两手在体侧放松摆动,脚跟着地时要实。
虽然步行简便易行,但刚开始健身步行的人也许会从以下几点建议中受益:
1.逐步延长你步行的时间,可以从每周三次20分钟步行开始,一周后每次增加2至3分钟,直到你可以一次步行30至45分钟。
2.步行速度在你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快一点,逐步提高速度对你的身体是一个挑战,健身效果也更好。你可以更快速地走几分钟,再回到你正常的速度,这样可以提高你的平均锻炼强度,得到更好的锻炼。
(实习编辑:童文冲)
点击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冬季户外 步行健身小贴士
冬季在室外步行其实是件很爽的事情,只要一些小小的贴士,你就可以安全而温暖地尽享这一独特的乐趣。
走路也许是世界上最容易坚持的运动了,它给你身体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不但可以帮助你减重,还能改善身体循环,加强平衡性、灵活性,甚至预防骨质酥松,而你所要做的,仅仅是让你的脚步动起来。
但是当寒冷的冬天来临的时候,你也许会因为那刺脸的寒风,而决定放弃走路,选择宅在家里。如果再能喝上一杯热腾腾的巧克力,那才是神仙般的日子呢。这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但绝不是正确、健康的选择,因为寒冷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停止室外运动。
循序渐进
一开始的时候速度不要太快,让你的肌肉有机会慢慢热身
小步中速
冬季的路上有可能有积雪和薄冰,你的步子越大摔跤的风险就越大。
有水相伴
不要以为只有在夏季你才需要补水,在干燥的冬季你同样会因为出汗而流失水分,所以带一个能保温的运动水壶是个不错的主意。
确保安全
不要选择能见度和路况差,以及交通流量高的道路,公园、绿地、社区这些地域里的道路比较安全,如果温度实在很低的情况下,还可以选择在大商场里步行。
多层服装
可以多穿几件衣服,根据你体感的冷热程度随时穿上或者脱下。
拒绝全棉
全棉的衣服排汗性不好,湿漉漉的衣服贴在身上会让你感觉不舒服。选择那些专业的快速排汗服可以让你的身体保持干燥。
戴上手套
如果下雪的话,还要带上滑雪手套。帽子和围巾也有助于保持体温,万一你的耳朵、手和头部觉得很冷建议你返回室内。
保护眼睛
如果在有积雪的地方行走,记得戴上墨镜,不是为了摆酷,是为了防止雪盲症。
脚踏实地
选择一双鞋底摩擦系数比较高的鞋子可以帮助你走得更稳,但要避免选择很重的登山靴。
单层袜子
不要为了保暖选择穿2双袜子,这样很容易让你的脚磨出血泡,选择薄型但保暖的袜子即可。
好了,做好所有准备,现在就可以迎着冷风出发了,大口呼吸新鲜空气,让身心舒展一下。
最实用的健身方法步行健身及步行装备和姿势
步行时你的衣物最好要松软,有弹性,另外,在步行健身中体温会升高,身体也可能出汗,所以衣服最好分几层穿,以方便在适当的时候增加或减少。步行健身最实用廉价的健身法一个不经常运动的人如果每周步行20-30分钟,坚持几周,他的健康水平就可能有大幅度的提高。虽然步行不如慢跑消耗的能量多,但是一般可以坚持得更久一些,这样也可以达到锻炼的效果。长期步行的人受伤几率比跑步者要小,而且居住在大城市的人还可以用步行来节省时间,现在交通堵塞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上下班时以步当车既能达到健身的目的又免去塞车的烦恼。
步行装备其它所有的动物步行的时候都是赤身裸体,没有任何装备,但对于人类来说当然不能这样,所以,步行时你的衣物最好要松软,有弹性,另外,在步行健身中体温会升高,身体也可能出汗,所以衣服最好分几层穿,以方便在适当的时候增加或减少。更重要的是穿一双合适的步行鞋,步行鞋的基本要求是:鞋底有弹性,这样可减少每走一步关节所承受的冲击,另外鞋底也要比跑步鞋更容易弯曲,因为步行时脚后蹬更有力,脚的弯曲程度也更大,脚跟部需要稳定和牢固。步行时脚跟是肩负全身重量的主力,如果经常步行健身鞋的弹性会丧失得很快,有时虽然鞋还没有坏,但是保护作用也不太好了,因此建议一年最好换一双步行鞋。如果你要到泥路和石子路上步行健身的话,最好选择鞋底齿纹深和能保护脚踝的鞋子,踝关节就是脚掌上方的那个关节,在不平的地面上行走时,要对它多加保护。
假期突击健身效果并不好,持之以恒才是健身专利
假期突击健身效果并不好,持之以恒才是健身专利
清明小长假期间,各类健身房和篮球、羽毛球馆等健身场所人满为患,而在各大公园跑步、放风筝的人流也较往日明显增多,这其中不乏平日无暇锻炼、靠假期恶补的群体。
恶补健身的理由基本上是平日工作忙碌,锻炼身体成为奢侈品,而目前的新媒体时代、屏幕时代似乎更让人舍不得在平日分身去锻炼身体。不过专家们早就建言,突击健身起不到应有效果,有时还存在安全隐患。
关键仍在于,要意识到工作和锻炼身体绝对不是死对头,它们的关系更像是互为支撑的一对筷子,少了谁都不灵。在我国的大中城市里,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老年病的年轻化和过劳死现象频发,许多职业病成为常见病。不少职场人戏称薪水没涨,腰围涨了;职位没高,血压高了;业绩不突出,腰椎间盘突出。
根据北京市2012年发布的健康白皮书,北京市18岁至30岁男性的血脂异常率已达到58.5%,30岁至40岁男性接近70%;女性略好于男性,但是18岁至30岁女性血脂异常率也达到27.4%,30岁之后已超过30%。疏于锻炼被认为是过劳和亚健康状态的罪魁之一。
解决上述问题,显然不能依靠假日突击。这种突击往往会令身体吃不消,同时有可能对身体造成损伤,这种损害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当时就会产生疼痛的运动性损伤,另一种是对心脏等部位造成的潜在性的伤害。运动量突然增大导致心肺功能不协调,心脏负荷增大,从而对人体产生不可逆的损害,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猝死。
老人常言,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时下全民健身的风潮中,中国人不仅要动起来,更要明白如何科学地动起来。锻炼身体和健康管理是门学问,是个集成的工程,不能暴饮暴食。
有人抱怨工作压力大,但需知我用青春赌明天的做法愚蠢,恶补健身的做法亦不明智;而只要转变思路、学会利用时间,零敲碎打也能锻炼,比如乘公交车上班时早下一站、多走一站地,不乘电梯走楼梯,不开汽车骑自行车等等,方法多种多样,关键还在于是否有心,能否持之以恒,总之别让健身成为了长假的专利。
步行健身马上开始吧!
一个不经常运动的人如果每周步行20-30分钟,坚持几周,他的健康水平就可能有大幅度的提高。虽然步行不如慢跑消耗的能量多,但是一般可以坚持得更久一些,这样也可以达到锻炼的效果。长期步行的人受伤几率比跑步者要小,而且居住在大城市的人还可以用步行来节省时间,现在交通堵塞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上下班时以步当车既能达到健身的目的又免去塞车的烦恼。
步行装备
其它所有的动物步行的时候都是赤身裸体,没有任何装备,但对于人类来说当然不能这样,所以,步行时你的衣物最好要松软,有弹性,另外,在步行健身中体温会升高,身体也可能出汗,所以衣服最好分几层穿,以方便在适当的时候增加或减少。
更重要的是穿一双合适的步行鞋,步行鞋的基本要求是:鞋底有弹性,这样可减少每走一步关节所承受的冲击,另外鞋底也要比跑步鞋更容易弯曲,因为步行时脚后蹬更有力,脚的弯曲程度也更大,脚跟部需要稳定和牢固。步行时脚跟是肩负全身重量的主力,如果经常步行健身鞋的弹性会丧失得很快,有时虽然鞋还没有坏,但是保护作用也不太好了,因此建议一年最好换一双步行鞋。
如果你要到泥路和石子路上步行健身的话,最好选择鞋底齿纹深和能保护脚踝的鞋子,踝关节就是脚掌上方的那个关节,在不平的地面上行走时,要对它多加保护。
步行的正确姿势
步行也不像想像得那么简单,不信你到街上看看,你会惊讶地发现很多人都是驼着背、低着头在赶路,这种走路姿势是腰背疼痛、颈椎病的亲密战友,步行时应该抬头,上身站直(也就是脊柱呈自然状态),肩膀向后向外伸展,收腹,放松髋部,步行时让两手在体侧放松摆动,脚跟着地时要实。
给新手的建议
虽然步行简便易行,但刚开始健身步行的人也许会从以下几点建议中受益:
1.逐渐延长你步行的时间,可以从每周三次20分钟步行开始,一周后每次增加2至3分钟,直到你可以一次步行30至45分钟。
2.步行速度在你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快一点,逐步提高速度对你的身体是一个挑战,健身效果也更好。你可以更快速地走几分钟,再回到你正常的速度,这样可以提高你的平均锻炼强度,得到更好的锻炼。
3.加一些坡度,在你步行的途中加上山坡或斜坡、台阶等,这样可以增加难度,使你消耗的热量更多,对心血管的刺激也更大,另外上坡对你的臀部和大腿的肌肉有良好的锻炼作用。
4.抓紧各种机会进行步行,比如不要乘电梯而走楼梯、不坐车而步行下班,所有这些步行都会对健康有益。但是,如果膝关节有问题或是上了年纪就要量力而行了。
(实习编辑:童文冲)
点击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冬季室外步行健身小贴士
但是当寒冷的冬天来临的时候,你也许会因为那刺脸的寒风,而决定放弃走路,选择宅在家里。如果再能喝上一杯热腾腾的巧克力,那才是神仙般的日子呢。这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但绝不是正确、健康的选择,因为寒冷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停止室外运动。
冬季在室外步行其实是件很爽的事情,只要一些小小的贴士,你就可以安全而温暖地尽享这一独特的乐趣:
循序渐进
一开始的时候速度不要太快,让你的肌肉有机会慢慢热身
小步中速
冬季的路上有可能有积雪和薄冰,你的步子越大摔跤的风险就越大。
有水相伴
不要以为只有在夏季你才需要补水,在干燥的冬季你同样会因为出汗而流失水分,所以带一个能保温的运动水壶是个不错的主意。
确保安全
不要选择能见度和路况差,以及交通流量高的道路,公园、绿地、社区这些地域里的道路比较安全,如果温度实在很低的情况下,还可以选择在大商场里步行。
多层服装
可以多穿几件衣服,根据你体感的冷热程度随时穿上或者脱下。
拒绝全棉
全棉的衣服排汗性不好,湿漉漉的衣服贴在身上会让你感觉不舒服。选择那些专业的快速排汗服可以让你的身体保持干燥。
戴上手套
如果下雪的话,还要带上滑雪手套。帽子和围巾也有助于保持体温,万一你的耳朵、手和头部觉得很冷建议你返回室内。
保护眼睛
如果在有积雪的地方行走,记得戴上墨镜,不是为了摆酷,是为了防止雪盲症。
脚踏实地
选择一双鞋底摩擦系数比较高的鞋子可以帮助你走得更稳,但要避免选择很重的登山靴。
单层袜子
不要为了保暖选择穿2双袜子,这样很容易让你的脚磨出血泡,选择薄型但保暖的袜子即可。
好了,做好所有准备,现在就可以迎着冷风出发了,大口呼吸新鲜空气,让身心舒展一下。
怎样步行锻炼才有健身效果?
问:我每天上下班的路上都会步行十几分钟,既健身又不需要特别安排时间,经济有效。但不知道怎样步行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虹口区江先生
答:很多人希望通过步行锻炼达到减肥的目的,但往往不能如愿。主要原因是没有达到中等运动强度以及运动持续的时间。 所谓中等运动强度,可以运动心率来衡量。例如一个人安静时的心率是70次/每分钟,那么,中等运动强度的心率大约是130次/每分钟。在步行锻炼时,按大多数人散步式的方式进行,心率只能达到100至110次/每分钟。尽管走了一万步,锻炼效果也不明显。
还有人一会儿快走,一会儿慢走,即使达到中等运动强度,但是时间不够长,效果也不好。因为这个强度的前20分钟步行,身体消耗的只是肌肉中的糖原,只有在20分钟后,才会动用脂肪为身体提供能量。因此,要达到减肥降脂的目的,至少步行20分钟以上。
如何才能知道是否达到中等运动强度呢?有个简便的方法,就是感到“呼吸加快,有点喘”,但又“可以与人正常交谈”。若喘得无法正常交谈,即超过了中等运动强度。此方法简便易行,且适合不同年龄和不同体质的人。 散步通常是不能达到这种运动强度的,一般需要健步走或大步走,加快步幅、步频、加大上臂的摆动,或者走跑交替(前提是适合跑步锻炼的人群),还有就是持专用越野手杖行走。
掌握好适合自己的运动强度,每天的锻炼时间至少要达到40分钟左右,每周锻炼3至4次,这样才会有比较好的健身效果。